逝者|那个拍出台湾最卖座纪录片的导演,昨日罹难

6月10 日,一架直升机被发现坠毁于台湾花莲县丰滨乡静浦长虹桥上,机上人员被证实是纪录片《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拍摄助理以及机师,三人皆罹难身亡。就在坠机的前两日( 8 日),齐柏林刚刚举行记者会,宣布将拍摄《看见台湾II》。

2013 年 11 月 1 日《看见台湾》上映。这部没有预期的纪录片,上映后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成为台湾电影史中最卖座的纪录片,获得了 2.2 亿台币票房成绩(约 4 千万人民币),并于当年获得第 50 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奖项。

《中国新闻周刊》曾于2014年年初采访了齐柏林。采访中,他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每个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都说爱这里,但是这样的爱很虚无飘渺,不应只是意识形态层面上去爱,而要身体力行地去呵护。”

这也是他在纪录片片名中用“看见”二字的原因——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也许从未被真正“看见”。

今日重温此文。

有一个人用飞行的方式拍摄记录下了一片土地。

镜头穿过森林密布、绿毯般的山脉,一团奶白色的烟从远处火山口升起,碧波万里的湖水,浪花、鹅群、帆船,像是散落在波纹中的花瓣,起起伏伏,在田间、山中、湖边,有嬉笑的孩童、收获的农民、飞驰的列车和奔跑的人群……然而镜头一转,绿色的山峰被灰白的公路隔出一条难看的断层,城市的上空被烟囱里喷出的白气覆盖,海岸线上一排黄色的挖掘机在污泥中不断作业……浑厚的交响乐作为背景,临近终结,旁白道:这样一个角度和高度,你才能真正去理解台湾,理解她的美丽跟哀愁。

这是一部名叫《看见台湾》的纪录片。导演齐柏林花费了三年时间筹备和拍摄,作为台湾首部航拍纪录片,在2013年年底上映,之后不到一个月,创下台湾纪录片票房纪录,达6200万元新台币(约1200万人民币),两个多月后,突破2亿元新台币(约4000万人民币),并获得2013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提名。

“每个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都说爱这里,但是这样的爱很虚无飘渺,”齐柏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看见台湾》给了台湾人一个爱台湾的理由,不只是意识形态层面上去爱,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呵护这片土地。”这也是他在纪录片片名中用“看见”二字的原因——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也许从未被真正“看见”。

“从空中看生活过的土地是很迷人的工作”

齐柏林今年整整50岁,是个戴眼镜的大块头,但说话时的语气温柔有礼、神情自若。

1964年,齐柏林出生于台北市。父亲是个从河南逃难过来的老兵,当初翻着黄历给他起了这个名字。长大后齐柏林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飞行员斐迪南·冯·齐柏林发明了一种飞行器,用于军事轰炸和气候侦测,命名为“齐柏林飞船”。

或许因为这个名字,齐柏林从小喜欢和飞行有关的图书,喜欢鸟类,长大后的几十年间,也都在“飞”。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商业摄影,拍房地产广告、建筑景观等。父母期望他能踏实稳定做一名公务员,于是,1990年,齐柏林进入“台湾交通部”国道新建工程局。他热爱摄影,一年后,就开始负责在空中摄影拍摄台湾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这其实只是齐柏林工作的一部分,但他却疯狂地迷恋上了这项“副业”。

乘坐直升机升入空中,拍摄脚下的景观,有山、有河、有海、有城市,“从空中看自己生活过的土地是一项很迷人的工作。在空中迎着风,手掌能感受到阵阵冰凉,原来这就是云。”齐柏林说。

此后,齐柏林不断地在工作中争取航拍的机会,还帮助航空公司完成摄影任务。不久,他就萌生了个愿望——独立完成一部航拍作品,把整个台北市记录下来。

如今回想起来,齐柏林觉得当初的动力只是——给台湾的土地留下一个历史记录。“台北是个变化很快的地方,就像很多大陆大城市一样,我一直觉得影像记录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不管能不能变成作品,但是拍摄当下就变成了历史。过二十年、五十年,再看这张照片,就能发现它的变化,看到都市发展的轨迹。”更多文章杂志铺 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在线订阅...

内容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