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之后的十一黄金周,厦鼓码头可能会迎来近年最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登船,抢在拉闸限流前登上鼓浪屿,一睹“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随着7月8日鼓浪屿与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了52项,仅次于意大利(53项)。可想而知,未来这个头衔还会为鼓浪屿带来更多的游客和商机,连当地学者都呼吁设立“鼓浪屿学”。
对早已过度商业化的鼓浪屿来说,“世界文化遗产”是解药,还是催化剂?
多年来的商业开发,已经把鼓浪屿原有的社会形态和产业形态都改变了。原住民陆续搬走,原有的公共机构因为需求不足而被裁撤。现有的公共设施则难以应付大批游客,公厕门前常常大排长龙。游客密集的区域也容易发生窃案,据论文《旅游型海岛的犯罪现象:鼓浪屿案例研究》显示,2009—2013年鼓浪屿六成犯罪是扒手对游客盗窃财物。岛上住宅的租金年年看涨,流动人口唯有租住在商业区,进一步造成商业区越来越拥挤嘈杂。整治前的龙头路,跟中国各地的历史街区没太大区别——满街都是烧烤鱿鱼味。
申遗成功后,鼓浪屿的治安管理想必会得到加强和改善,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变得干净整洁起来,衰败的建筑也将焕然一新。只是,那些搬走了的人,可愿意搬回来?
为什么人们不愿住在鼓浪屿?
作为中国曾经的两大公共租界之一,鼓浪屿岛上建成的外国领事馆、华侨、官僚、私家庄园等建筑共有60万平方米,约1200幢,曾被冠以“万国建筑博览会”“海上花园”“钢琴之岛”等美誉。由于长期处于非正常使用状态,很多老建筑年久失修,几成危房,如果只考虑使用功能,这些有过辉煌历史的老建筑,几乎成了负资产。
鼓浪屿也许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其人口结构的各项指标都远远超出了老年型社会,是个超老年型的小岛。站在鼓浪屿岛的最高点日光岩上往下看,很多老房子都有风雨飘摇的残破之相,为这个著名的小岛平添了几分衰败之气。
穿梭在岛上的小巷之中,看着那些荒草丛生,或是堆放着各种杂物的老房子、老院子,会让人感慨光阴的力量。这里,在它的鼎盛时期,曾是中国顶级的豪宅区。
人口减法
在一群晒太阳的老人中,75岁的傅先生说自己是里面的年轻人。他们中最大的90多岁了。在雨后的夕阳里,他们彼此用当地话拉着家常。“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傅先生感慨地说,他的5个子女都在厦门市区或是外地,留在岛上的,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其他老人也大多如此。对于岛上的原住民来说,这里,是一片夕阳红。
“晚上7点以后,走在鼓浪屿的小巷里会有点害怕。太安静了,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现年57岁的董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鼓浪屿人,在他的记忆里,他小时候(五六十年代),小小的鼓浪屿岛容纳了3万-5万人。但如今,这里的常住人口不到16000人。更多文章杂志铺新周刊杂志在线订阅...
内容摘自《新周刊》,更多内容请订阅《新周刊》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