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今年也是我国探月工程上极为重要的一年,科学家们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搭载探测器和“月面微型生态圈”进行对月球的探索,为我们揭秘月亮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而此次,我们带上月亮的还有一份大礼——土豆、拟南芥。它们可是承担着作为粮食和开出月球上第一朵花的重担!
土豆、拟南芥在月球上怎么生存?
土豆想登上月球,就需要一种载体,那就是——月面微型生态圈。“月面微型生态圈”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净容积约0.8升,总重量3千克,从表面看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金属罐子,有点类似于我们家里的奶粉罐。
在罐子里,土豆和拟南芥会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动物虫卵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给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循环往复,小生态圈就初现形态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直接利用太阳光,那么月球上的月光是如何引入“生态圈”的呢?原来,“月面微型生态圈”是通过光导管引入月球表面自然光线,实现月面原位资源利用,让动植物完全接受月球的光照环境。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真实的生态圈,假设这个生态圈运转正常,罐子里的动植物将经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动物虫卵从虫卵孵化到幼虫成长发育,土豆和拟南芥的种子从发芽、幼苗生长到开花,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就诞生了。
为什么要选土豆和拟南芥呢?
由于“罐子”里资源有限,就要求里面的动植物不能占用过多空间。那些能登上月球的动植物就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首要条件就是“个子小”。其次,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传递热量,昼夜温差大,在太空舱内温度控制在 30~60℃,“罐子”内温度控制为最低-10℃,因此要求动植物能耐高温、耐冻,而且能抗辐射和抗干扰。
土豆是大家熟悉的食物,很有可能是以后太空的主食。这次选择的土豆是特别培育的“小个子”品种。拟南芥开花周期短,从发芽到开花只需1个月,是很好的实验用模式植物,因此把承担在月球开出第一朵花的任务交给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