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即是少, 直觉往往是最好答案

我们进入一个选择爆炸的时代,以往我们觉得,选择变多能提升生活质量,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巴里·施瓦茨在2005年出版的《选择的悖论:为什么多就是少》,副标题是“多即是少”,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极简主义者们所推崇的“少即是多”。

身边会有这样的朋友:在出门前试遍衣柜里的各种衣服;为了买到打折的蔬菜,他们愿意开车去遥远的超市。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决策者称为“最大化者”。而另一类人则是“满足者”,他们遇到让人满意的选择后就停手。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最大化者”的倾向,和朋友聚餐的时候,选中餐还是西餐?那家口碑不错的云南菜排着长队,那家有空位的烤肉评分又不太高……我们为这个简单的决定思前想后,却迟迟不敢下决心。我们还在纠结吃什么的时候,“满足者”往往已经开始享用美食了。

如果“最大化者”在茫茫选择中淘到了最优解,那么之前的努力也不算白费,但遗憾的是,“最大化者”很容易对决定不再满意。这种后悔在决定前就使之犹豫不决。

1956年,美国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提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满意”。“满意”并不代表着降低标准,但的确会降低期待——“满足者”会给自己挑选一个心仪的旅游目的地,但心里清楚,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地方的美食与美景,如果酒店干净舒适,那是额外的收获。他们买了不合适口红色号,看了一部无聊电影,不会懊恼,因为可以为下一次选择提供经验。而如果已经找到合适的选择,比如一种好用的洗发水,他们会坚持使用它。

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满足感,同样也会带来一些缺憾。在《决断两秒间》中,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不假思索”有时候好过“三思而后行”。他举了很多例子,心理学家只需观察一对夫妻15分钟的交流,就能猜出这段关系的状态;顶级的鉴定专家只看一眼,便能判断出一件文物的真伪。而我们作决定时,一般习惯于...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格言在线订阅...

内容摘自《格言》,更多内容请订阅《格言》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