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高也要挤在大都市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向往宁静、悠远、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种喜欢热闹、多样性、在人群中扎堆。前一种人,思考“我为何生活”;而对于大多数的后一种人来说,世外桃源、瓦尔登

湖,都只是个梦。究竟该选择何处栖居?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活,还是生活?

上海的杨浦大桥和翔殷路

隧道连接着黄浦江以东和以西。这两条通道非常有趣:在早高峰的时候,是单向从浦西往浦东堵,反向则相对畅通;而在晚高峰的时候,拥堵的方向则正好反过来。换句话说,不少人住在浦西,上班在浦东,宁愿承受堵车之苦,也不搬家。

子女教育是影响居住选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浦西是传统的市中心,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浦西。结果,一些原本住在浦东的人,为了孩子也搬到了浦西。但问题还不仅限于此。

1990年代初,浦东刚刚开发的时候,上海流行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20多年过去了,浦东已经今非昔比,房价也早已经追上浦西,金融区、自贸区、迪士尼都在浦东。浦东还缺什么?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来问上海人,估计很多人会说:浦东缺人气。

我们到底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仅仅“活在城市”?这里涉及到要讨论的两种城市发展模式。第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有很多窄马路,同时有个别宽敞的主干道。在这样的模式中,主干道是行车的。而一旦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车也可以开到窄马路上进行分流。我们往往认为宽马路可以缓解堵车,但事实上当马路太宽时,马路的条数也会相应减少,于是宽马路的堵塞因为缺少小马路进行交通分流而得不到缓解。而窄马路的好处是适合人行走。为此,城市研究里已经有了一个新词,“宜于行走性”。恰恰因为窄马路更适合人们行走,因而沿街人口密度更高。

服务业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进门人口。高密度街区上,沿街人流多了,进每一家沿街商铺的人口就多……通过城市发展中的分享效应,这个“进门人”可以支撑商铺投资的固定成本,沿街的商业就更容易发展起来。对比上海和北京,不难发现,上海街道有很多窄马路,因此沿街商业比较丰富,居民生活半径比较小。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杂志铺特别关注在线订阅...

内容摘自《特别关注》,更多内容请订阅《特别关注》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