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文化景观的规划重构

  

   文化景观通常分为狭义文化景观和广义文化景观,挟义文化景观特指属于世界遗产类的文化景观,一般被称为世界文化景观或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广义文化景观一般是泛指具有历史文化内容和特征的人文景观,其中,包含古建筑、古园林、历史工程、遗址遗迹或人文活动场所等。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受“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的深刻影响,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了我国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乃至世界遗产的典型特征。岳阳楼就是依存于洞庭湖自然山水环境的一处古建筑类历史文化景观,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这正是岳阳楼历史文化景观的真实写照。岳阳楼隶属于洞庭湖—岳阳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景区,2005年受岳阳市人民政府部委托编制针对岳阳楼扩建进行的详细规划,主要包括拆迁旧城临湖位置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增加居民游憩和旅游用地空间,提升岳阳楼景区、古城及周边环境水平。

 本次规划是岳阳楼景区历史上建设围最大、拆迁量最多、投资最大的一次工作。2006年下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初步达到了详细规划的预期目标和效果。通过规划进一步表明,对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管理,需要深入研究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针对文化景观本质特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资源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利用等发展策略,造就一个符合其传统文脉、历史环境和价值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氛围。
    岳阳楼的起源,自古众说纷纭,当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也不得其详,他在给范仲淹《与范经略求记书》的信中说“岳阳楼,不知俶落于何代何人”。据《巴陵县志》记载和近现代有关研究认为,岳阳楼始建于1800年前三国时期的鲁肃阅军楼,同时鲁肃在巴丘岸上修筑郡城。清代《巴陵县志》有记载“岳阳楼或日鲁肃阅军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鲁肃建立阅军楼后,在这里训练吴国水军和陆军,有“借取重湖八百里,肆吴十万水犀军”之势。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历经200多年后,阅军楼一度“荒戍久无楼”。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后,巴丘改为巴陵郡,  “延肃旧围再筑”,重修巴丘古城,在城西门原址上复建“岳阳楼”,当时名为巴陵城楼l21。此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曾几十次修葺或重修岳阳楼。

    唐宋以后,岳阳楼逐渐闻名天下,因其位于河湖交汇的水陆要冲,总揽山川之盛大,荟萃人文之精华,也是国内以丰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而著称的传统文化景区。概括起来,岳阳楼作为历史文化景观主要有以下特征:“江南三大名楼”中仅存的古代建筑千古名楼——岳阳楼,始于汉晋、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已经有1 800年历史,与黄鹤楼、滕王阁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景观设计在线订阅...

   内容摘自《景观设计》,更多内容请订阅《景观设计》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