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读博”岁月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猝不及防地遇上新事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所遇到的便是“读博”。(此说法总有点别扭,通行,姑从之。)古代中国倒是有过博士的官职,并无博士学位,“文革”之后,高考恢复,才有硕士、博士学位设立之举。1978年,首度招考硕士研究生,我厕身其中。“毛坯”进厂,打磨年限是额定的:三年,乃在1981年“出炉”。此即为第一批硕士,因而,我们在全国就有了许多“同年”,后来现代文学专业的名流如钱理群、赵园、吴福辉、杨义等都是。有此“产品”,才加工更高端一点的“博士”,首批全国一其招了三百多人,文学类有十二人,时间仍是额定三年,所以,1984、1985年间,遂有此类“产品”纷纷“出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答辩时间安排不一(也从无此种统计,通过答辩者也大抵都是当场由答辩委员会投票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而后报教委,统一发学位证书),此情形下,属名第一、第二,不仅官方并无准确信息,也似乎有点无谓。

    倒回去1983年,国家教委在人民大堂隆重地举行大会,授予过十八人博士学位,皆为理工科人选,按以上招考时间及学制年限,显然未循规而进,属“特事特办”,此则又另作他论。
    从1978年到1981年,我在武昌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当时还叫华中师范学院)读中文系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已满三年。毕业论文写得并不顺利,原先开题写的关于鲁迅一篇,导师不甚满意,只得另起炉灶,改写一篇关于现代小说风格和流派的。
    这个课题,我在几家受人关注的报刊上已发表过一些论文,应是有较好的准备。武汉的炎夏热得几近令人恐怖,当时空调还不入寻常百姓家,我的斗室里只有一个小台扇,一直无济于事地转动,汗从头、脸到臂膊、手腕,须臾间就如蚯蚓般蜿蜒于桌面,浸湿稿纸。幸而,不负这一番“临门一脚”的拼搏,论文答辩获得通过,这才舒一口气。
    接下来的日子就颇为美妙,我被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恰好它的新院舍,位于风光绮丽的东湖风景区旁,我就到那里去“点卯”。其实,“点卯”也只是一周两次,况且,也非“卯”时去点,准确地说应该是“点巳”,大抵“午”时不到,就打道回府了。我的家住在旧时文华大学所在的昙华林,骑着自行车,观看着街景,悠悠然半个小时即可到。其他时间便是在家读书、写作,上报几个选题,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便完成了“工作量”。我也酝酿着几个较大的写作项目,期以时日,总可以完成吧。这样的生活状况,在我是几近于满足,甚至有点陶陶然的。然而,没有多久,就接到母校北京师大中文系杨占升老师的来信,他希望我报考那里的博士研究生。
    世界上的事大抵都是热心人做起来的,杨先生便是这种可贵的热心人。带博士生首要条件是要有具备资格的导师,当时主管部门宣布的现代文学专业可带博士生者,全国只有四位:北大中文系王瑶、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所唐弢、王士菁和鲁迅博物馆李何林,这几位先生在学术界名重一时,我曾在一个场合见过他们聚集一堂,极受众人景仰。四人中唯李何林先前在北师大授过课,略有些渊源关系,杨先生遂极力劝说,李先生于是同意在北师大招博士生,他所首招的两个博士生,自然也是这个专业最早的两个。和我一起被物色的还有一位是山东聊城的王富仁。富仁兄在入西北大学读硕士之前即已从事鲁迅研究,且有研究鲁迅的专著出版,引起“鲁研界”的重视,而我则显然远远不及。师从李先生,研究方向只能是鲁迅
研究。在我当时看来,此项研究委实太难,盖因研究者太多,我不无悲观地对人开玩笑说,鲁迅的每个细胞跟前,都围着一堆人,你还指望能出什么成果。我读硕士时的导师陈安湖先生是研究鲁迅的知名学者,我硕士论文的第一方案也是鲁迅研究的课题,因为功力不济,就未获通过。我于是非常犯愁:究竟要不要去跟李先生研究鲁迅呢?三年后拿出的成果,能达到博士的要求,并为“鲁研界”认可吗?我对此毫无信心,而且,已有的稳定且颇为安逸的生活,随之要完全打乱……每念及此,就想还是婉拒了杨先生的美意吧。
    在世途上蹉跎了许多年,到1981、1982年间,我早已过了有什么抱负的年纪,赶上一个所谓“拨乱反正”的好时候,走出鄂西北山沟,读了一个硕士,已出意想之外,所以,有朋友向我预言读博后会有如何美好前景时,我都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一位颇知道我的经历的友人,来到我居住的小屋,做了一夕长谈。他分析了我读博的全部利弊得失,显出对我十倍于我对自己的信心,而且,还不忘激将我说:“你认为你的北师大故事已经画上句号了吗?为什么不能来一个意外精彩的结尾,加上一个惊叹号,让关爱你的师友,感到多一些慰藉呢?”这话对我真有“截断众流”之感。我与北师大有十年不解之缘,1962年考入,是一进;1968年送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1970年又被递解回校,继续审查,是二进;“文革”初期写为吴晗辩护的署名“时汉人”文章事,在北师大广为人知,我的人生也在此顿起涡旋。仅仅为了对得起这个故事,和这故事已有过的高潮,也应该补上这一笔:三进北师大,当首批博士,此事就这样定了,其他都不必再去想。

    虽然级别或相当于前清的“会试”,我们却无须赴京赶考,试卷寄到我所在的单位人事处,由专人监考。专业考什么,已经不大记得了,哲学考题是“论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散文杂志...

   内容摘自《散文》,更多内容请订阅《散文》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