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点儿冷门的项目

    我跟杜磊是一对比较无趣的夫妻,他是生物工程博士,我是文学硕士,我们会读书,但不会玩。偶尔跟风去一些旁人交口称赞的地方凑热闹,除了觉得挤就是急。几次三番之后,我们越来越不只该去何地该玩何物。

    一次买了本《茶经>在家闲翻,忽然看到上面介绍的一种国内的奇茶,顿时就被吸引了——直以为好茶是长在树上,没想到还能活在水里。我安排了清明小长假的行程,带者杜磊出发了。
    目的地是安徽泾县的赤滩古镇,镇外有一座琴高山,山上有一条琴溪,是一种叫琴鱼的唯一产地。宋代茶诗大家梅尧臣就曾咏琴鱼道:“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
    据说在南北朝时期,一个茶农在琴溪里洗茶篓时无意将几尾琴鱼留在了里面,不想那一篓茶叶炒制出来后异香扑鼻。他在茶叶中发现了已经被煸得枯焦的琴鱼,受此启示摸索出了以鱼入茶的秘方。琴鱼只生长在上下一公里的琴溪水域从唐代开始就被列为贡品。
    有意思的是,琴鱼茶有个说法—不假他手。只能自己去捞,捞到了,证明你有这口福;捞不到,只能怪你跟它没缘分。
    花20块钱租一个被称为“琴鱼窝”的竹蔑工具,竖着插入水中,顺水而下的琴鱼就会乖乖入瓮成为战利品。
    如我们这般的游客只需完成前期的捞鱼工作,之后的煮晾烘都可以交由当地农民代劳。只需3小时,活蹦乱跳的琴鱼就变成中国的奇茶琴鱼茶了。
    取几尾琴鱼茶投进杯子,一杯开水冲进去,它们便“重生”了,随着沸水的冲泡上下翻滚不停游弋,一杯茶就像是个迷你的生态鱼缸。入口清香醇和,喝罢茶汤,将琴鱼放入口中细品,更是鲜香成甜回味无穷。
    当地还有个琴鱼茶宴,因为除了可以直接泡茶,琴鱼茶还是一种百搭的好材料。无论是与当地特产的名茶涌溪火青—起冲泡,还是与君山银针搭档,或是与青山碧水合作……不管是红茶绿茶还是花茶,无论大叶小叶还是针叶,它都可以胜任,清苦的茶叶配上它就多了点丰腼,浓烈的茶叶配上它则增添几丝清凉,大叶的映衬下它显得娇小玲珑,小叶的陪衬下它又格外灵动......
    我们一起品尝了7种茶一套的小型琴鱼茶宴,花费不过50元,但这独特的体验—定会在我们的回忆长久留存。
    回家后杜磊就去翻那本《茶经》,到了五一小长假,我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出发,目的地是广西。
    或许是被琴鱼茶感染了吧,杜磊又安排了一次采茶之旅-虫茶。
    不过,我们只见识了虫茶的后期制作,因为这种茶做起来非常麻烦。必须在谷雨前采集回野生苦茶叶、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的嫩叶,稍加蒸煮后晒至八成千,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浇上淘米水,让叶子自然发酵、腐熟,直至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
    这时,一种叫化香夜蛾的昆虫就会在香味的引诱下来此产卵。破卵而出的夜蛾幼虫—边蚕食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收集起这些排泄物晒干过筛,就能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了。
    炒制好的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用投泡法投入杯中,初时只见荼粒漂浮于水面,继而徐徐释放出一根根绵绵“血丝”盘旋在水中,犹如晨展烟雾霭,袅袅娜娜,散落水中,然后如飞絮般缓缓地散落到杯底。彻底泡开的虫茶汁水里淡古铜色,甘醇爽口,香气清郁宜人。
    跟杜磊一人捧一杯虫茶啜吸,他说真亏我买了那本《茶经》,要不然哪会有虽然五一刚过,但杜磊已经将国庆和元旦的假期提前安排好了,国庆去西双版纳,来一段以糯米香为主题的冷门游,元旦则要去陕西太白山寻找被誉为红雪的松萝地衣。
    一个假期来一段冷门的主题游,对于我们这样一对不擅长玩乐的夫妻而言,是很大的进步。更多精彩内容订阅好日子...
   内容摘自《好日子》,更多内容请订阅《好日子》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