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侠骨中那一点柔肠

他很清楚自己要往哪里走有人问过海明威,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海明威的回答是:需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这个条件,范仲淹满足了。
范仲淹的祖上是官宦世家,先祖曾经官至宰相,范仲淹的父亲生前是节度使掌书记,可在范仲淹两岁这一年,父亲病逝,两袖清风,母亲贫困无依,只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了。
继父是贫苦人家。范仲淹自小干农活,果腹的只有自己做的粥。冬天的时候,他将粥冻成饼,切成四块,就是一天的口粮。朋友看了不忍,从自己家给他带来饭菜,他却拒绝,说:  “我吃粥口淡惯了,吃了你这些肉菜,以后再吃粥就不习惯了。”
生活虽清苦,母亲仍对范仲淹寄予厚望。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范仲淹每日可以抽出半天的时间来学习,偶尔还会去镇上的私塾里听先生讲学。
范仲淹天资聪颖,尽管只是个“借读生”,但很快就从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他爱文,却志不在文。从他得知自己身世的那一刻起,他就很清楚自己这一生的路要往仕途上走。这不仅仅是存在于血液中的遗传,更因为比起在文学上的抱负,他在治理国家\帮助百姓之上的抱负要大得多。
范仲淹流传于世的文字中最著名的当属《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颂扬天下,但也有人说《岳阳楼记》是歌功颂德之作,有谄媚之嫌。
其实这篇散文本来就是范仲淹受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所托作的“官文”,虽是官文,但从字里行间亦可看到作者的文风,譬如下面这段描写洞庭湖景致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文如其人。风景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看风景的眼睛。我可以想象得出那个名叫范仲淹的少年人,陋衣粗食,寄人篱下,却并未因命运的不公在心中种下戾气的种子。相反,他不自怜,而选择怜悯他人;缺少爱,而选择了大爱。
词在花间浮冷香
除了散文之外,范仲淹亦有诗、词作。他的诗存世的有三百余首,主张“与时消息”,继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气”,比起词作来,更能够诠释世人对他的尊称“范文正公”他的词作存世不多,除了作者尚存疑虑的《剔银灯》外,铁证的仅有五首。
但五首已经够聊的了。
诗注重格律,是“出得厅堂”之作;词却来自于民间,是自下而上的俗文化,所以笔者相信,一个文人在作词的时候,比作诗时的状态更加放松,更加是他自己。范仲淹早期的词风定位比较含糊。很多人说他的《苏幕遮》《御街行》属于花间词,的确,这两首早期作品颇有几分温庭筠、韦庄的精巧妩媚之气,尤其是《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这首词时,范仲淹正在北宋的西北边塞主持对西夏的军事防御工程。后人给予这首词许多解读,说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又说借“芳草斜阳外”抒发小人当道、自己不得志的郁闷。笔者却认为,这首词就是承其时盛行的花间词之风,抒发离愁相思之意。只是此时已经可以看出范仲淹词中与其他花间词人不同的清丽大气,虽说同是“花间”,若温庭筠和韦庄的词散发的是暖香,范仲淹的词散发的却是冷香了。

      至于令范仲淹相思的那个人,有一桩轶事。范仲淹早年在鄱阳认识过一个叫甄金莲的雏妓。甄金莲能诗善画,最令人叫绝的是活灵活现的手指画。范仲淹爱上了她,但迫于公职在身,不得不忍痛离开。鄱阳太守魏介敬重范仲淹的为人,得知了这段风流韵事,花重金为甄金莲赎身,送到范仲淹的身边。范仲淹欢喜非常,因已有了妻室,就问甄金莲想让大家如何称呼她好,甄金莲想了想说:“就叫‘如夫人’吧!”就这样,范仲淹的二房妻子如夫人的名字便传播开来。这个时期的另一首《御街行》是笔者在范词中最心爱的一首: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更多精彩内容订阅书都...

   内容摘自《书都》,更多内容请订阅《书都》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