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建筑教育的思考

1、文化自信,国际交流

    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得到了显著加强,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明显提高。中国更加融入国际社会,国际交流和竞争也随之增多。建筑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力求增强文化自信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建筑学本来就是从西方引入的学科和教学体系,从近百年来本土发展状况看和中国传统营建体系融合度较弱,一方面是因为两个体系之间的差距较大,另外一方面还是因为西方文化在百年来都是强势文化,本土文化姿态弱势、缺乏自信。当前背景下,这样的局面有机会得到改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的教学团队展开的“以建筑学专业认知规律为线索的教学体系改革”,搭建以“自在具足,心意呈现”为核心理念的设计主干课程系列,强调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拓展了建筑教学思路,开启了多元化整体性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惠及全球,其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西安为起点的国际间合作、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对西部建设发展、国际合作影响深远。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让中国建筑院校特别是西部院校有机会直接和西方对话,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开展国际间教学交流、合作,促进建筑教育发展。
2、诉求导向,多元出口
    中国当前的建设形势,已从增量走向存量、从粗放走向精细、从大拆大建走向城市更新。国家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注重设计能力和知识,不再局限于设计院设计师的单一人才类型,转而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复合型、专业能力综合型的多样化、适应型人才。这是培养出口需求的转型,另外从建筑教育生源看.生源的地域差异化在逐年加大、学生个性和个体诉求的差异化也在加大。在规模化办学的前提下,探索改变原有的单一出口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的兴趣和诉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形成差异化、多元出口的人才培养模式。
3、完善体系,多线并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教育脱胎于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布扎”体系,缓慢地发展了近一个世纪。近年来,以数字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信息爆炸,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整个世界呈现扁平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西方建筑教育界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从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形成了理念、认知和方法上的冲击。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再次面临契机,有条件和西方的建筑教育理念直接对话,有机会实现更加科学化和技术化的更新和完善体系。由于我们近百年来的积累以及当前综合国力、文化自信的加强,这次的引入必然不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实现本土消化融合。在这过程中,必然出现多线并进的局面,甚至会有交织和冲突,这种局面很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甚至有可能成为常态。
4、科研支撑,研教结合
    学科评估毋庸置疑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良性的学科发展必然会从地域性和历史积累出发,走地域化、特色化之路。但是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带来了对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热情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创造性、系统性改革来实现教师的研教结合,形成研教结合的教师团队,实现科研支撑教学,进而将科研特色转化为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科依托西部独特地缘条件,秉承学科优秀传统,在众多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撑之下,形成了西部绿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地域建筑更新、社会福祉建筑四大特色学科方向,学科特色鲜明,拥有多支既具备科研能力又具有教学经验的教育科研团队。要继续发挥科研优势、团队优势,融合科研和教学资源,支撑和发展建筑教学。
5、去同质化,特色教学

    中国建筑教育开端于所谓的“老八校”,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陆续有大量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进入建筑教育大爆发时期,到2016年中国有400多所院校开办建筑学专业。1992年国家开始实行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到目前有60所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通过评估。评估促使新办专业院校短时间内通过学习取经,提高了办学质量,极大改善了中国建筑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但也因评估体系指标化以及频繁的校际交流,带来了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同质化的现象,各高校建筑学教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方式趋同。要继续发挥“老八校”的带头作用,从系统性改革入手,立足地域、发挥特色,实现中国建筑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办学。更多精彩内容订阅时代建筑...

   内容摘自《时代建筑》,更多内容请订阅《时代建筑》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