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一位看上去柔弱娇丽的女子,十几年的职场打拼,已经实现的财富足以令她“美美容养养花,没事去趟温哥华”;已经获得过的影响全国行业规则的工作业绩,也足以令她此生骄傲。她曾经早早立愿35岁退休,云游四方。
可是,她几乎从来没有闲过,从一条战壕跳进另一条战壕,基本是零时差。刚刚读完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就再一次把自己扔进创业的炼炉,成为一家名叫麻布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始人,这家以农业为重点的P2P(互联网借贷平台)公司正在加速起跑的突破期,她像个性别不明的“女汉子”那样冲锋陷阵,顾不上花容失色,忘记了我本娇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夜晚是盯着屏幕度过,有多少次会议控制不住对着下属咆哮,又有多少次在享受喜悦的5分钟之后就开始下一轮焦虑。
丰衣足食,情怀小资,又为什么要这样“自找苦吃”?
我知道这没有答案,这是一个群体的生存写照,一边是入世的成功,一边是出世的向往,人们在撕扯中挣扎着前行。
撕扯他们的,一边是马云、马化腾、王健林们的创业故事,财富、梦想、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种种成功学铺天盖地,如果没有事业,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而另一边又是星云大师、净空法师们的劝世恒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
一边是孩子,一边是位子。无数的文章在提醒:陪孩子一起成长吧,一生只有这一次。可是又有无数文章在提示,人生需要定位,更需要上位,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腾出你的位置吧。
一边是老人,一边是超人。你会在夜里梦到老人离你而去,惊醒过来,泪湿枕巾。你恨不得从此陪伴他们身边,陪伴他们最后的旅程。可是,擦干眼泪,对着梳妆台,你又想起今天要安排的一件件任务,你得做个超人,向上下证明你的能力。问候的电话,还是晚上再打吧。
一边是上流,一边是逐流。你痛恨腐败、藐视权威、嘲讽马屁,你心里住着一位清高上流的你。
但每当机会来临,你立即苦思可以利用的关系、向手握权力的人表达由衷的敬意,想方设法用最安全的办法将其“搞定”。你发现,此时上流的你,正在闭目养神,不闻不问。
一边是同学会,一边是追悼会。同学会的真正意义并非“拆散一对是一对”,而是人生比较和刺激。当年并排坐的小伙伴,如今已经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春风得意,有的落寞失意。好在比赛尚未结束,赶紧迎头赶上,下次一定要锦衣豪车,把那些钱多人贱的土豪比下去。只有到追悼会,才惊觉生命脆弱,
万贯身家终究黄土一抔。活着的意义又在心中翻腾,还要这么拼吗?
一边是在路上,一边是故乡。中国的职场人,最喜欢的歌曲《爱拼才会赢》。但下一曲,可能就是许巍的《故乡》,有些伤感,有些心生倦意。
但是,故乡在哪里,何时能归去?
何生这几年总是向往归乡,他似乎已经厌倦身为一个企业高管的无奈,总是深情描绘他的理想生活:写歌、填曲、吟唱,了却一生的夙愿。
去年年底,公司不景气,何生与老板没有谈妥待遇问题,待业了。再见他时,阴云遮不住地浮上眉眼。我说你小子光北京的房产就三四套,吃租金就比得上一家两口小白领,这回正好圆一圆文艺梦了,祝贺你啊!
何生嘴角牵出一丝苦笑:文艺个屁,现在还不是时候。
一个多月后,何生成功应聘一家食品公司的副总。再见他时,神采奕奕,不过话说三句又开始埋怨担子重压力大。
我本来还想嘲笑他几句,但突然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果我是何生,真的能快乐地开始理想生活吗?该嘲笑的,又岂止是这个人。
我一直想,不断刺激我们奔跑的动力到底在哪里?成功、财富?我们并不肯全盘认领;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实在有些宏大飘渺。
最赤裸的解剖其实是:人在摆脱温饱困扰之后,就开始寻找自我的证明,而证明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一比较。
对于人这种群居动物来说, “比较”几乎是所有的不幸和幸福的源泉。从生到死,我们永远活在比较中,比成绩,比学历,比升迁,比车房,比谁的关系更硬,比谁的对象更靓,比谁的孩子更出息。俞敏洪就对他的同学说:如果什么都比不过,我就争取比你们活得久。
比较的结果之一,是我们常常对未来产生莫名的恐惧,名义上是担心资产贬值、孩子教育、年老医疗,而本质上,是恐惧未来活得不如别人。
比较的结果之二,是我们不能接受掉队,我们总觉得身边的脚步隆隆,不断有人超车而去,我们不敢停下,生怕成为吃灰的落伍者,生怕成为被嘲讽或者怜悯的弱者。
比较的结果之三,是我们总在试图让别人尊重,不断要用成就来刷屏,向周围提示自己的存在。我们甚至已经想不起,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谓理想,原来全是想像成为别的人。
比较的结果之四,便是这数不清的撕扯。我们越来越发现事业、工作、成就之外那些事物的美好和重要,却又忍受不住比较带来的刺激,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回头,总想着弥补些什么,总以为下一站就是终点。
真的到了下一站,往往又变成新的起点。
这也许是一个阶层历史性的阶段,之前或之后,可能都不会如此大规模地体验这种撕扯的狼狈。
大体上,“50后”、“60后”这批人是不太纠结的,因为他们的词典当中本来就没有“放下”,他们像旋转的马达,不到断电,决不停息。
恰恰是“70后”、“80后”的两代一一“70后”人到中年, “80后’’渐成砥柱,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相比“50后”、“60后”,他们更多倾向于认为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必须,奋斗也不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注定比不上更年轻一代洒脱,他们还做不到“喜欢就好,无所谓功名”。他们一方面是上一代的反对者,一方面又对下一代心存疑虑;他们可以赞赏“浪费生命、虚度光阴”,却很难身体力行。
这出世与入世的撕扯,大概至少可以上溯两千年。一边是帝王将相、建功立业,一边是田园归隐、竹林禅意。中国文化早已约定了读书人不为相便学禅的。路径,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是主旋律,而相忘山水也是一条退路。
更重要的影响,其实来自西方。那些在奥斯卡或者戛纳闪耀的影片,无论场景如何离奇震撼,人性、亲情、爱是永远埋藏的主题;那些在黄金海岸或者夏威夷漫步的中国人,亲眼目睹了“外国人”是如何享受生活和生命。
但是,他们与上一代的告别还不彻底,更多的“觉醒”,只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感慨流传,稍不留神就变成廉价的心灵鸡汤。
于是,我们一面向往成功,一面嘲笑成功;一面追逐金钱,一面耻于谈钱;一面向往自然与自由,一面深信自由的前提是财富一面开导别人看开一些,一面告诫自己时不我待;一面向亲人抱歉,一面提刀上马;一面誓言早早退休,一面生怕门清庭闲……
当这样的撕扯与纠结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困扰。更多精彩内容订阅现代阅读...
内容摘自《现代阅读》,更多内容请订阅《现代阅读》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