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安阳城正北约1 0公里的辛店村,是安阳通往邯郸的必经之路,其村南的南苏度和北苏度曾是洹河新河上的渡口之一。历史上这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为安阳城北第一大集市,也称辛店集。

    20 1 7年3月,“20 1 6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后,辛店村因发现了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名噪一时。
  绕城高速撞上商代铸铜遗址20 1 6年4月,为配合安阳市西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安阳市文物钻探队在项目占地范围  内进行文物勘探调查,在中华路北段、辛店村西南发现商代晚期的灰坑和墓葬。远离殷墟中心区域10公里的地方发现商代晚期的灰坑和墓葬在之前非常少见,遗址的价值和地位初露端倪。
    当月,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陶范、磨石数百件,以及窑壁、炉壁等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另清理墓葬48座。一个湮没3000多年的、与殷墟同时期的、以铸铜遗迹为主的商代晚期大型遗址,因现代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被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殷士虚之外典型的商代晚期铸铜遗址20 1 6年5月,随着发掘的深入,我们对周边的区域重新进行了勘探调查,遗址的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成果越来越丰富。从发掘现场情况看,这一遗址的地层堆积主要分为5层。以3号探方(T3)为例,从上至下分别是耕土层、明清文化层、汉代文化层、黄淤沙层、商代文化层。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房基、道路、水井、窖穴、灰坑。其中较为重要的4号房基(F4)为南北向,叠压在商代6号路基(L6)下,其西侧被9号沟(G9,透口于3层下)打破,东侧分别被3个灰坑和1座墓葬打破,中部又被商代晚期墓葬打破。F4南北长15米,东西两侧被破坏严重,东西排列有3排柱洞,柱洞南北向分布。柱洞内有的有鹅卵石,从开口层位和遗迹相互间的关系看,时代约为殷墟三期。与铸铜有关的遗迹
    此次发现与铸铜有关的灰坑、窖穴、井共63个,其中约30个中出土有陶范,多则上百块,少则几块,共计800块左右。
    8号灰坑(H8)呈椭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南北长2.6米,东西宽1.2~1.86米,深0.4米。H8应为废弃陶范堆积坑,内部堆积以残陶范为主,出土有300块左右,还包含少量陶片、兽骨、木炭、红烧土粒等。
    H25呈椭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南北长1.4米,东西长1.2米,深0.55米。填土为黑褐色土,含陶范、陶片、铜针形器、红烧土块、兽骨等。H25内出土陶范(外范和内范)十几件,花纹精美。另外出土的铜针形器,长0.13米,应为制范工具。
    陶范阴干坑H53为长方形竖井式土坑,原坑口被破坏,呈不规则形,口下3.2米到底。坑壁陡直,加工平整光滑,隐约可见加工痕迹,坑口处发现有脚窝,坑壁四周近底部有塌陷,平底。底部约有0.9米厚的木炭层o H53出土有制范工具和大量陶范、炉壁等。
    在H4、H53等灰坑内都发现有熔炉壁残块,这些炉壁与殷墟孝民屯发现的炉壁基本相同。炉主要为草泥炉,从里到外共分四层,炉壁内侧用耐火材料抹平,为炉衬层,再外是基体层,再外为秸秆(或草)拌黄泥层,最外为加固层,一般在内壁留有熔铜后粘连的铜渣等。其次为夹砂炉,即坩埚,出土有数十块残块,较小,炉内壁普遍粘有铜液,炉体多呈红色,含大量粗砂。
    出土的铸铜器具主要有模、范、芯三种。其中范最多,约有一千块。铜礼器的范主要有鼎、簋、聋、觚、爵、簋等,其中觚、爵、鼎最多。纹饰主要有兽面纹、云雷纹、乳丁纹、夔龙纹、蕉叶纹等。芯较少,主要发现有觚的芯。在部分陶范的背面、侧面还发现有图案、铭文等,非常罕见。
    修饰工具主要有磨石、陶拍、铜削、铜针、骨锥等。其他的还有陶鼓风管、烧土块、木炭等与铸铜相关的遗迹、遗物。发王见烘范窑殷墟时期是中国青铜文明发展的最高峰,这里不仅出土有世界上最多最精美的青铜器,也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数量最多的优秀青铜铸造手工业者和面积巨大的青铜器铸造作坊。青铜铸造可谓是殷墟第一大手工业。

    从近90年的殷墟考古来看,铸铜遗址不断地被发现,有苗圃北地、孝民屯东南、小屯村东北、薛家庄南和任家村西南新都汇住宅小区等遗址。目前殷墟发现的各铸铜遗址总面积应该不少于6万平方米。尽管殷墟范围内的铸铜遗址面积大、各种铸铜要素较为齐全、出土陶范多,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烘范窑的存在。更多精彩内容订阅大众考古...

内容摘自《大众考古》,更多内容请订阅《大众考古》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