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

    《史记》记载五帝、夏、商之天子,皆称“帝”,不称“王”据王国维考证,商代用天干以称帝名,例如“成汤”称“天乙”,即天一也。《竹书纪年》中有帝舜时代“西王母来朝”的记载,除此之外夏商两代没有关于“王”的记录。周武王灭商后,周人始称帝辛为“商纣王’’。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云,“初,黄帝之世,忏言日:西北为王,期在甲子”,即黄帝时代就有传说,西北地区的部族最早称“王”。

    《三国志·魏志·乌丸传》引鱼豢《魏略·西戎传》日:“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汉代称从事耕作和牧业的人为“氐人”,用以区别游牧的“羌人”,后来,统称氐人为西戎人。他们则自称“盍稚”,就是“河氏”(河宗氏),以盘古为始祖。可知,西戎族人用“王”称呼部落首领,其年代久远,大约在公元前2 1世纪以前。当然,最初“王”还不一定有“国王”的全部内涵。
    经我们对《穆天子传》的考证可知,西周的先祖在古昆仑山地区(今酒泉南山)居住近千年,周人的先祖不窟曾迁徙到戎狄之间,到古公时又迁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于是贬戎狄之俗,与姜戎通婚。随着周国力的增强,周人逐渐摆脱商的附属国的地位,其首领西伯昌开始称文王。显然,西周称“王”源自西戎语。周穆王曾会见西王母(西戎语:咸野嫫),可见古昆仑山的女首领早已称“王”。
    那么,上古的“帝”与“王”是什么关系呢?  《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嘉命不迁,我惟帝女”说明,人间的“王”是天上的“帝的子女。所以,“天子”(周穆王)和“帝女”(西王母)是同级人物。
不过,在亲属辈分上,西王母是“长辈”。起塬与西如今,学者们普遍认为,“王”字的字源本义是持钺之人。因为金文中的“王”字像横置的钺。这很牵强。在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上持钺的武士已为乌托国女王守卫大门了(公元前3~前2世纪)。四川宝兴县出土的战国时时代巴蜀图语印章中,也有十件出现一个或两个“王”字。还有,河西走廊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王沾印信”图章新疆南部,建立了大夏国(吐火罗)和于阗国。月氏从兰州、榆中一带迁移到河西走廊西部,赶走了西王母等部。织皮从青海东南部迁移到西藏北部和西部,成为苏毗部,部分苏毗人后来建立了乌托国。羊同国(即象雄国)布德大王率军一直打到帕米尔高原,并建立了难兜
国、乌弋山离国等国家。于是,“王”的概念及字形,也传播到了中亚地区。
    新疆尉犁营盘遗址出土的织锦上往往有“王”字与印度怯卢文并存的吉祥图案;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夹砂红陶罐上也有墨书的“王”字。巴基斯坦塔克西拉( Taxila)遗址出土有相当于西汉时期的纪念银币,其上有印度土王婆罗斯( Porus)骑象大战骑马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图像,在亚历山大大帝像的上方,有铸造的“王”字。象雄布德大王一度占领塔克西拉,所以此地还出土王读作“Ye”西戎人读“王”为“野Ye"(於、叶、洁、野、邪)。例如,“王母”读作“野嫫”或“於摩”,“王侯”读作“叶护”(王莽时代把西域诸王一律降为侯,西戎各族首领往往自称“叶护”)典型的例证是贵霜帝国的“翕侯”应读作“叶护”,《旧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的统叶护(7~628年)、肆叶护(约628~632年在位)等,亦是明显例证。汉代把青海湖叫“野嫫”,即王母湖。《魏书‘西域传》记载的“权於摩国”就是信仰大鹏鸟“权”或“琼”女王国;法显《佛国记》记载的于阗西边的小国於摩国就是王母国等。遗憾的是,有些研究贵霜帝国宗教的学者,把Yama神翻译成“夜摩”,并不能解释是什么神祗;另外,中亚粟特人尊崇的大神“得悉神”,向来不知是什么神灵。据我们研究,她就是高昌人信仰的“大坞阿摩”即大巫西王母神。
    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凉秃发乌孤之子秃发樊尼,于公元440年率部从祁连山进入西藏林芝地区,自号“悉勃野”。“悉”即“西”或“辛”.源自“咸”(巫师);“野”即王,“勃野”即“勃(蕃)"部之王。他就是吐蕃追认的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
    20 1 5年9月7日~l 3日,  我们在酒泉南山考察古昆仑山。学者们把“昆仑”解释为“混沌”“囫囵”等等,皆属猜测之词。我们已经考证,昆仑是西戎语,意为日月山,即日月不发光时的休止处,今祁连山。祁连山主峰素珠链东南角有天池(当地俗称“大海子”该是古代所谓的“瑶池”o天池边上,有个叶家羊圈。这是保存至今的古老地名,“叶”即西戎语“王”,可知,这里是古代王家羊圈。在这里,“叶”字竟然保存了约2700年!还有,匈奴西部之“昆邪王”的意思是“日逐王”。昆,日也;邪,王也。这完全印证了匈奴在占领祁连山的88年间(公元前209~前1 2 1年)接受了西戎文化。
  令人震惊的是,从卫星地图上看祁连山主峰,主峰冰川图形竟然是“日月合璧纹”的形象。西戎人命名这座山为“日月山”o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个奥秘的呢?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王,天下所归往也”。这是后人对“王”字含义的总结。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把“王”降。更多精彩内容订阅现代阅读...

  内容摘自《大众考古》,更多内容请订阅《大众》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 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