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所与场所精神
(一)场所
场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活动的处所。场所不仅仅表示
一个区位,一个空间,它还表示空间的属性,如纪念性场所、娱乐性场所等。诺伯舒兹在其著作《场所精神》中用现象学解释“场所”一词: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包括具体的和无形的现象,现象间存在复杂且矛盾的关系,某些现象总是为其他现象创造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具体的说法就叫做场所。
(二)场所精神
场所是一个由具有物质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整体。它应该是具有特性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场所需要有不同的特质,需要被设置不同的情景,否则世界就会千篇一律无从区分。就像我们走过世界的各个角落,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总是那些不一样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自然风貌,这就是地区之间的特质差异。特质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及该场所具体的物所要传递给人的意义。场所所具有的作为地方特性而表现出来的意义即为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的概念最先源于古罗马,古罗马人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灵魂能够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只有守护灵魂才能使人拥有安全感。20世纪挪威学者诺伯舒兹正式提出“场所精神”概念,并被设计界认可。诺伯舒兹说:“场所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它的物质和精神特性被认同后,就折射出场所精神”。场所精神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属性,即场所特征和意义。场所的特征靠场所的地域文化和空间结构表现出来,而场所的意义是场所带给人的价值和感受。
(三)从场所到场所精神
从古至今,人与场所总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古代的“鬼神说”或是伪科学的占地术信鬼神,强调神对人及场地的作用。进入近现代,紧随科学的兴起而出现对机械化的盲目崇拜,城市失去原有的温情和特色而变得日益国际化,场所开始缺乏个性。20世纪现象学的出现,推动设计师对场所开始新的呼唤。直到80年代中后期,景观生态学广受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理念,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将植物与人放在同一高度考虑。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与场所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起初注重场所的实质与其心理感受上的“好的”关系,到人们开始主动体验场所,将自己定位于场所之中并在这里寻找归属感,场所精神逐渐发挥作用,场所的意义也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二、方向感、认同感
方向感与认同感,在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一一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反复被提及,是解释场所是否具有场所精神的关键因素。诺伯舒兹认为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而富有意义,场所应从两个层面实现这种意义一—方向感和认同感。方向感,即人存在于场所中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获得存在的立足点。节点、路径、区域能为空间梳理脉络,为人提供方向感。认同感,也称安全感,强调的是人和场所的关系,在环境中认同自己。认同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交友,认同感的客体需要有具体的环境特质,这些特质在我们记忆中储存,形成基本图式,当再次看到与其类似的模式,我们会从心理上表示认同,从而产生认同感。方向感和认同感的升华产生归属感,是人愿意存在于环境中的前提,这也正是场所精神发挥的真正价值。
三、景观设计与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土地之上,将空间及设计要素进行有目的的安排,达到人与环境和睦相处的过程。景观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美观,更要供人们使用和体验。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景观工程越来越多,设计的时间缩短导致设计师和决策者缺少深层次的环境研,世界各地景观设计“雷同化”现象普遍存在,场地的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冲击,场地的意义被忽视。然而,当今又是一个追求“体验至上”的时代,场地只有具有特质才能够吸引入,打动人,感染人,并让人自愿融入环境,在环境中体验与感受到场所。怎样让场所具有特质,体现场所精神,应该被作为当下设计界深度挖掘的重点对象。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分析,笔者将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方法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地域文化和空间组织。
(一)地域文化营造场所精神
地域文化是体现场所精神的根基,场所之所以会有意义和价值,首先是因为它浓缩着城市的地域文脉。这种文化价值借以实物传达出来,人们通过感知而被感动。这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明显的文化特征的景观环境,能够吸引人的关注,人们乐于在其中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心理上认可。因为在这里,有对于人所熟悉的“物”,从这些“物”那里,人可以回忆、感受或者联想。这就是地域文化给人带来的价值.人们愿意参与到一处场所内,主要是因为它有特质及吸引力,只有具文化底蕴的场所才是有特质,有意义的,地域性能让参与者感受到自己身处的位置。
(二)空间组织体现场所精神
空间布局形式是体现整个空间情感序列的线索,是场所精神层层递进的关键。
1.传统空间布局
传统的园林布局形式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及混合式。第一种规则式,是西方园林布局形式。以主要建筑物为主体,呈几何形式布局,整体规整统一,轴线分明。引入中国后,常被应用于表现庄严肃穆的主题的园林设计,如陵园,多采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形式,游览路线往往会逐渐随地形抬高,主体物置于地势最高点,视线焦点,视野开阔,能够表现出庄严肃穆、令人敬而生畏的场所感。第二种自然式,又称风景式或不规则式,是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形式。自然式重视自然地形,认为是大自然赐予的最适合的形态,中国式园林注重“意境”,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隔景、框景、添景、点景等。用中国式园林造景手法表现空间,实现“空间分割,处处胜景”,“巧于因借,引申空间”,“小中见大,大中有小”,“曲径通幽,步移景异”。意境,本质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真实空间,而是人通过所见外界空间,产生的心理感受[4],与场所精神类似,都注重人与环境的“对话”,强调人对场所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第三种混合式,是自然式和规则式的交叉形式。局部灵活而整体又不失规整,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局部休闲区自由灵活,使人放松,整体设计严谨有序,营造出严肃静穆的氛围。
2.以时间为序列的空间布局
景观设计不是单纯的景观展示,其目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场所精神的体现是引起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景观设计是思维设计’蕴含设计师的思想融入和参观者对景观的解读。以时间为序列的景观空间布局,参观者根据时间的引导感受场所精神,体会设计师的布置意图,体会场所的思想。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花园,由景观设计大师劳伦斯略普林设计。该设计以时间为线索,将公园比作罗斯福总统的一生。公园分成四个开敞空间,分别用雕塑、跌水、花坛、草坪表示罗斯福生前就任美国总统期间的四个阶段:第一次就职阶段、美国经济危机阶段、二战期间社会动荡阶段、和平富足阶段[5]。该设计一反传统中轴对称式造园形式,以时间序列贯穿整个花园,打造成一个既能追忆和怀念伟大
先人,又能够获得放松、体验的游园效果。游客步入公园,根据园路引导先后经过每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场景设计将游客带入总统的不同时期,体会罗斯福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人生经历和伟大功绩。
四、景观设计要素对场所精神的作用
(一)水
水在景观表现中能够强调地表起伏的场所结构,水能够使原本一体化的空间灵活分割,呈现出岛屿、山谷、盆地等。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对水的依赖决定人们亲水需求的天性。景观表现中水的出现本身就会给参与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水可分静水和动水两种形式。静水宁静、温和、轻松,能够反射空间,产生镜像效果。更多精彩内容订阅艺术与设计...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