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少年时期的李鱓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效仿元代黄公望;从族嫂王瑗学花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人宫后改学花鸟,师法花鸟画家蒋廷锡,学习五 代徐熙、黄筌工细派。因此,李觯早期作品比较工致,传统技法较多,个人特色尚不明显。《石畔秋英图》作于康五十四年,为李觯早年供职于宫廷期间工细风格的仅有作品。石畔秋菊,修竹陪衬,湖石笔墨取法明人小写意,但双钩设色的五色菊和淡墨写成的竹枝却工丽清妍,与恽寿平常州派画风一脉相承。

     然而,年轻的李觯似乎并不满足于既定的模式,常借服务宫廷之便,饱览内府收藏前代经典名作,并认真研习明代吕纪、林良、沈周、徐渭、陈淳的水墨花鸟技法,着手探索建立个人风格。此时,李鱓开始采用明代孙隆、清初恽寿平以彩作画的传统,发挥徐渭、朱耷放纵驰骋的笔墨写意特色,进而尝试设色、水墨结合的表现方法,在用笔上以阔笔放纵的写意为主,又间以轻快的细笔勾勒,画风得以改变。由此,李觯初步形成了小写意花鸟画的风格特征,状物描绘变得更加生动,笔情墨致也更加潇洒,开始跳出了蒋廷锡逸笔写生文雅蕴藉的体貌。正是这种风格追求,使他与宫廷绘画绝缘,康熙五十七年,李鱓所谓抗拒规定题材和体裁的罪名而被解职。
     雍正元年(1723年)至乾隆七年(1743三),是李觯一生生活最坎坷的时期,也是他绘画的大转折时期。他一度重入画院后又离开朝廷,后一度任七品县官又遭罢官,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都为李觯绘画风格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契机。跌宕的生活、感触的丰富和视野的开拓扩展了李觯绘画题材立意的视角,转益多师和精究传统更为他超越前贤自辟蹊径提供了启示。
     他曾拜指画大师高其佩为师,由工笔转为粗笔。后来在扬州见到石涛作品,从石涛豪爽奔放的笔法中得到启发,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所作写意花卉,用笔更显放纵洒脱,泼墨酣畅淋漓。雍正年间,他越来越疏离了早年心仪的常州派花鸟画作风,由细润秀逸的小写意逐渐向笔酣墨饱的大写意过渡。
    《土墙蝶花图》(1727年作,图2)是存世李觯最早的大写意作品,图中一丛紫蝶花长在一堵破败的土墙上,表现了春天将至的农舍景象。用笔粗壮,墨色淋漓,虽不用浓艳之色,然显得厚重粗放,初步显现出李觯在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
  这时,李觯的写意花鸟画依然注意物象的肖似和色墨的互衬与交融,但笔致变得较为潇洒明快,意趣略具雅中带俗之味,题识逐渐显露出追求拙野的趋势。《蔬果花卉图》册1730年)就呈现这种风貌,其以彩色点染,由于注意了立体感,又使用类似破墨的设色技法,极富神韵;而大面积的题诗,半绕蔬果安排几乎占去了画面的三分之一。他有意注重了诗书的成分,发挥诗、书、画三者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互补的效能。
     当然,这种大写意作风可以追溯到徐渭的影响,但导致李鱓绘画风格转变的直接原因则是官场失意、卖画谋生所导致的感情变化,以及高其佩、石涛写意画风的熏陶与感染。

    《蕉荫鹅梦图>(1 7 3 4年作,)自徐渭旧稿,自题:“ 廿年囊笔走部门,谒取名师沈通存。草绿繁华无用处,临行摹写天池生。雍正甲寅正月,拟天池生1日稿。”虽为模拟,初步显示出奔放的特点,而又不失精致,特别是鹅的细笔勾勒、渲染与芭蕉的大笔横扫,形成鲜明对比,泼墨挥写与工致细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而后,《五松图》(1735年作,)则愈加纵放泼辣,运用破笔也相当老到。长松五株,一挺立,一微曲,二欹侧,一偃卧;布置茂密,枝多盘结,交错生长,用秃笔干墨皴写。松枝采用不同的画法表现,粗细干湿浓淡,极尽变化。《梅竹双清图》(1740年作,)更把文人笔下早已符号化、平面化的题材处理得极尽穿插错落之美,讲求笔致的挥写,注重书法的节奏韵律。更多精彩内容订阅收藏...

    内容摘自《收藏》,更多内容请订阅《收藏》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