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与自由的因果关系

     感受过自己的存在,也许是他刻意不让自己存在。父亲和母亲关系非常恶劣,父亲酗酒,经常撒酒疯打骂母亲和孩子们:他上学的时候,稍有过错回家就会招来一顿暴打。因为害怕激怒父亲,他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最好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这样他才感到安全。他没有个性,因为在他出生的家庭中“个性就是找打”。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个性和自我的驯化实际上最早从对儿童的训练培养就开始了,教育的结果常常使孩子的自发性受阻,外加的感觉、思想和愿望取代了原始心理活动,而最早要压抑的感觉便是鄙视、厌恶、破坏性和悲剧感。教育过程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除掉这种敌对的负面反应,从而使大量自发的情感被抑制并被伪情感代替。自发性受阻的结果是生命受阻,受阻的生命使个性就像砂粒一样从人生的指缝中缓缓溜走。尽管如此,现代人紧紧地攥着个性这个概念不放,期望与众不同。人们渴望与众不同,渴望生活,但是经过教育改造之后,伪自我最终取代了原始自我,而原始自我恰恰是自发精神活动的原动力。伪自我只是一个代理,以自我的名义代表的却是人被期望扮演的角色,以至于所有的兴奋与激动,如吃喝享乐工作学习都不是自发的。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国家的权威取代了教会权威,良心权威取代了国家权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常识与作为趋同工具的公共舆论之类的匿名权威又取代了良心权威。我们把自己从旧式的公开审理中解放出来,却不知不觉把自己又变成了某种新权威的牺牲品。
    老齐的人生似乎就是被生活和环境拖着走到今天的。高中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到南方打工,在工厂学了些技术,就被几个工友忽悠着一起出来从作坊开始创业,改革开放给了他赚钱的机会,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在狭小的活动范围里找了个适龄的女人结婚。老齐被命运和周遭的环境推着一步步走过来,走得久了就习惯了,他也无法分辨生活背后到底是自己的意愿还是周围人的意愿。
   对现代人来说,自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自由就是摆脱外在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行动和思想,那么,趋同于匿名权威的现代人已迷惑于自我与伪自我,表面上乐观进取,实际上却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牢牢控制,并由此更加被迫趋同。自发意志的缺乏加剧了行为趋同的必要性。老齐只有严格按照周围人期望的样子生活才能确信人生有意义,以避免遭受孤立。
   冯嫒生命管理碎片化的存在原创性的思想也与感觉和情感一样遭到扭曲。教育本应鼓励原创性思想,但事实上却时刻准备好把既有思想灌输到人的脑子里,似乎只要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就能获得知识,学生被越来越多的知识灌输着,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然而过多的信息同缺乏信息一样,都是思考的障碍。个人最大的力量基础在于人格最大限度地整合,这意味着要以最大限度地认清自己为基础。
    认识你自己是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的根本要求之-( Erich Fromm)。我们的生命以获得自由之名被无数新旧权威碾压成碎片,又将许许多多小碎片拼凑起来,我们在困惑和恐惧中盯着那些小碎片看个不停,似乎想从碎片中寻获一个完整的自我。老齐感觉自己的生活就是无数的碎片,他无论怎么努力,仍然感觉自己是被撕裂的,他不知道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自己。当然,所有创造性思想及其他创造活动无疑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然而理性成了狱卒,天性则成为囚徒,于是人格的理性和情感同时受到了戕害,自我受阻导致原创性受阻。

对现代人来说,自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自由就是摆脱外在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志史配行动和思想,那么,趋同千匿名权威的现代人已迷惑千自我与伪自我,表面上乐观进取,实际上却被一种漂浮的无能为力感牢牢控制,井由此更加被迫趋同。更多精彩内容订阅家族企业...

   内容摘自《家族企业》,更多内容请订阅《家族企业》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