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贝尔美术馆的摆线拱顶

——金贝尔美术馆的摆线拱顶和光的设计易灵沽李欣

一、“光”的献礼
Abstract: Naturallight is the soul ofarchitectural space, The design of light isdefined by the way how light enters the spaceand the interface on which light is received.In Kimbell Art Museum, Louisl Kahn createdan exquisite naturallighting fixtur, composedby sky light, aluminum daylight reflector andreflecting cycloid vault. Through analysisof previous proposals and relative material
reading,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vealthe designprocess of the Kimbell Museum's natual light
systerm.Key words: Louis l Kahn, KimbellArt Museum,Natural Light, CycLoid Vault
Shaping for the Light:Study on Design ofNaturaILightMusez.
Yi Lingjie    Li Xin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对“光”的一项献礼。材料发着光,真实的光,这个光会自我发出,而房子的形式用于让参观者和绘画在自然之光中交会。
    ——约翰·罗贝尔…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自然光与建筑界面的浑然统一,散发出“金色尘埃”1:’般温暖安谧又悠远持久的艺术魅力。其独特的光线和优美的形态,征服了几乎所有观者及舆论,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将其评价为康建筑生涯的巅峰之作。康自己也相当满意,告诉那些最亲近的人,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或许这也是康一生所追求的以“静谧”,跨越“阴影”的门槛,走向“光明”的最有力的注解。
    金贝尔美术馆对自然光,从最初的考虑和回应到最终的表达和呈现,正如约翰·罗贝尔所言,确是康对“光”的一项献礼。在项目开始之初,作为业主的美术馆馆长理查德·布朗博士提出了通过自然光将参观者和艺术品之间产生心理联系的概念设想,将美术馆的艺术精神予以和功能同样明确的定义,这一愿望与康“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的想法一拍即合,于他而言,自然光是唯一能使建筑成为艺术的光。
    而直接在墙面上以洞口侧面采光的方式,康是难以接受的,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布展墙面,还会导致眩光和干扰。实际上,从设计的一开始便确定只能由天窗来捕获从顶部洒下来的自然光摘作界斯摆历天用片段的曲面,而采用了拱形屋顶。于康而言,保持拱形的完整形态无疑是重要的,他甚至取消了拱顶的开槽,考虑起人工照明。
    而拱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曲线,对此康进行了多种尝试。在1967年秋季,他和助手马歇尔·梅耶(美术馆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半圆形的拱顶方案。拱顶的半径被定为3.66米(12英尺).坐落在3.66米(12英尺)高的联系梁上,梁的下方是轴线间距为7.32米(24英尺)的柱子。后面这个方案带有很强的柏拉图主义意味,方正的展厅剖面极具纪念性。这大概也是业主拒绝该疗案的原因所在,因为馆长布朗希望新美术馆的尺度类似别墅,而不是宫殿。
    面对布朗的中肯批评.1967年9月,康又提出了一个类似椭圆形的拱顶方案.柱M净宽7.62米(25英尺).空间总高6.10米(20英尺).其中柱高仍然保持3.66米(12英尺).拱高降低到2.44米(8英尺)。
   康对略显低矮的椭圆形并不满意,随后提出J,圆弧形的方案,但也未被采用。紧接着,康第一次提出了摆线形的方案,拱高向上有所增加;并于1968年初对其进行了修系统时,充满热情地称其为一个“全新的词汇”和“了不起的创造”I17l。
    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追问建筑师:“你的建筑中有哪一片阳光?什么样的阳光进入你的房间?”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太阳一直不曾明白它表1金贝尔美术馆,屋顶形态历次方案的比较分析改,这也是最终采用的拱顶形态。同时,康也重新回到最初折板方案在拱顶中央开启条形天窗的概念。
    梳理康对拱顶形态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影响曲线选择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空间的高宽比,这与观者的尺度和感受紧密相关。美术馆主人(凯·金贝尔和维尔玛·金贝尔)的绘画收藏大都是中等大小,不适合巨型的展览,馆长布朗也担心言过其实的展览会造成疲劳,康对此深表同感,希望美术馆是一个“友好的家”。最终的摆线形态的选择,则成就了每个基本单元室内空间的宜人尺度。
    二是自然光的反射,这关系到对欣赏艺术作品而言非常重要的光环境。康关心的是直射光不能破坏画作和干扰视线,反射光要能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拱顶。为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反射界面的具体形态及光在空间中的行进路线,就被作为精确的几何问题来求解。
    三是界面的交接处理,相较圆弧与竖向的界面会产生一条生硬的交线,摆线则更为平滑,便于顶面与墙面之间的过渡和交接。
    康在谈到这一包含摆线拱顶在内的天窗采光是何等伟大,直到它射到了一座建筑的侧面。
    ——路易斯·康“81康在1944年发表的《纪念性》一文中写道:“过去的纪念性建筑具有伟大的特征,这一点是我们未来的建筑必须依赖的。”康曾表达过对万神庙的崇拜,因为它巨大的圆形穹顶是“一个没有方向的空间,只能让人产生敬意。普通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却使用了连续的圆拱折板与圆拱这两个语汇,难以调和,因而在交接上拱顶是一种能够接受光线的界面,对室内空  不太理想。尽管折板方案很快便被弃用,但此时间的度量即来自对光的位置的感知,正是以这样  的天窗采光系统已初见雏形。

    的方式,自然光确定了房间形态的选择。    后来康将折线改成曲线,并尝试了多种光线一路易斯·康  反射的可能模式(图4)但此时康的关注点更多毋庸置疑,这一“接受光线的界面”之于康  地在天窗开口和光线反射上,屋顶仍然是两个蚀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界面的形态选择和细部处理  立对称的片段曲面。更多精彩内容订阅建筑师...

   内容摘自《建筑师》,更多内容请订阅《建筑师》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