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松 何不往回看

    走进((汉声》在北京的编辑部,墙上、天花板上、地板上、办公桌上、门梁上、阳台上,四处都有传统图案样式。(《汉声》)内在的丰富从表面溢出来。许多人来这里都会在《汉声》图书馆看一会儿书,像是进入一个宝库寻觅自己感兴趣的宝藏。用(《汉声》的话说,他们将要记录的对象分为5种10类56项,并命名为传统中华民间文化基因库,这些对象还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是活生生的,一个是传统的,并且必须是民间的。

    黄永松先生常年奔走于乡野间,他的办公室也摆放着许多民间特色工艺品,记者身临其境,所感受到的时空都被拉长拉广了。边打坐边喝功夫茶,黄永松先生接受了本刊专访。
    黄永松的图书馆(《汉声》)杂志出版了200多本有关传统文化的书。当记者问黄永松,您编了那么多书,您喜欢的书有哪些时,他说要给我看看,他有他的图书馆。(《汉声》的图书馆在二层,黄永松的办公室在—层,记者知道黄老师认真,忙说不用,一会儿采访完了再自己去楼上看。黄永松说,不用,就在你面前。
    黄永松拿出随身携带的挎包,掏出里面的两本红色封皮的小书。小书就像加强版的麻将子,跳在了桌面上。
    记者拿起其中—本,原来是(《道德经》。
    “我平常基本上会把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论语》)、佛家的(《金刚经》)放在包里。这三本对我来说最重要,我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坐车的时候或者休息的时候,我都会看。这就是我自己的很丰富的图书馆。三个小书,不见得要大,不见得要多,是你自己要有所选择。”他说。
    “是不是到了一定厚度的时候,真的会觉得有那一两本书足矣。”记者问到。
    他笑着说:“是的,以少胜多。有时候多了反而成为负担,把你压垮了,你要知道它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你要追求的是什么。”
    “我做《汉声》40多年了’这三本书是核心,它们也会延伸出很多内容。”他脱。
    “那反复看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反复看,这个时候的理解跟我下回的理解会不一样,所以好的东西会涵盖无数的智慧在里面,会给你无限的想象力。这次我得到这个启发,下次我得到那个启发。”
    黄永松的编书密码
    黄永松善于用文字与图像表达他所理解的民间传统文化,他说文化的表达就像水果一样,像桔子像香蕉一样,需要有皮有内容有核,需要有味道,需要有形成的过程。
    他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是先有图像,才从图像里头,提炼出文化,提炼出文字,文字像哲学—样,是核心的符号代表。文字比图高明,比图更加精炼,它用一个符号,就可以把一个情节、—种感受、一个意思呈现出来。”
    “中国文字是全世界最好的,因为它的形声会意。西方文字是易学难精,中国文字是难学易精,我们是入门比较难,入门之后灵活变换就很深奥了。比如成语,朝三暮四,滥竽充数,如果西方人来学的话,他们会说,朝和三、暮和四什么关系,完全搞不懂。”他说。
    关于图与文的关系,黄永松说:“图文图文,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是有目的的。表达,首先是WHAT,这是什么,然后是WHY,为什么要有这个,有了这个如何画出来,如何写出来,最后是HOW,这三个W就是人类探知的三个基本。文字可以达到,单图也可以达到。以前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是壁画,几万年前的壁画,像是狩猎图,也都是有这三个原因。后来有了文字就更简单了'可以用文字说明一件事,比如,狩猎或者归来。”
    (《汉声》里最常见的是用图片去表达手工艺的过程。黄永松说:“如果用文字,会写很长,怎么用刀,怎么使力,倾斜度到哪一边,如果有照片'可能两三张就解决,假设再附带一点点说明,这是工具、这是材料,图文相辅相成表现实用功能。”

    在(《汉声》的书里会看到很多图片对情景的展现,这跟黄永松年轻时曾跟着电影导演参与过影像拍摄有关,他很早就将电影拍摄的手法运用到书的制作当中。他说:“在情景、意境的表现上,图片具备很强的功能。比如,悲哀在哪里,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拍照时就要会找一个角度去说明,光线通过他滴下来。更多精彩内容订阅时尚北京...

   内容摘自《时尚北京》,更多内容请订阅《时尚北京》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