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滋养与文创空间设计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知能力与洞察能力。设计师需时刻保持敏感,无论是对生活或是文化。好的室内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话题。时势的变化,领域的发展,个人经验的积累与增加,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一直变化。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思考如何规划好一个空间,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空间内营造良好的主题氛围。而文化作为一种软性创意,可以赋予空间独有的魅力,使其更具张力。

   重庆,一座个性鲜明、美不胜收的山城,其美不仅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也不仅是辣香四溢、美食汇聚……山城之美,更多的是川蜀文化千年的浸润,以及作为陪都而造就的兼容开放,这座城市既拥有江河汇聚的豪迈,也有山林野鹤的闲适与小桥流水的温婉。简言之,重庆最大的魅力,在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因从小受家乡文化的浸染与熏陶,设计初期,将重庆文化融入设计之中便成为了我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其中“味道重庆”中餐厅项目应当是个中代表。
    此案,以在Artdeco风格中寻求工艺细节为基础,并与重庆地域文化进行比对与结合,形成属于自己设计语法的线面结合方式:形象墙的铁线山水、栅格窗棂与大面积的软包墙面和墙纸结合,金属条纹的弯曲重叠,动静相宜,雅致灵动且富有细部质感。餐厅墙面上,开埠时期的建筑悉数以壁画的形式分落其上,而这些建筑无不是重庆当地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行走于餐厅,仿佛游览于重庆建筑博物馆,让餐厅也具有了一丝文化意义。
    ”味道重庆”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反复穿插,深浅色对比,粉绿和淡紫的结合以及大量的撞色,在餐厅的不同空间形成主导色各异,但和谐相融的调性,再通过材质构造的空间结构,如黑金镜面不锈钢、花玻璃的隔离与限定等,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带有本土文化性的雅贵之风。
    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与增加,以及对设计的重新思考,在工业腾飞、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我们的设计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当下以及情感的表达?坐落于重庆市牌坊街的SO.SO咖啡馆,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分析受众心理也是此案的一个关键点。其是一间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咖啡吧,在700平方米的临街夹层上展开,适合三十岁以下的青年阶层生活方式。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但压力与情绪却很少能得到及时的释放,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有着隐藏的冲动与不羁,狂野与激情。另外,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他们对事物有着超强的接纳能力与敢于与众不同的个性,自由、群体的欢愉、生活的凌乱美感有时甚至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因此,根据受众年龄及其心理特质,本案设计放弃硬装,而改用陈设,让空间的整体变得可控可调整,装饰不再呆板而变得灵活。
    咖啡馆钢制平台,无论是材质或是结构,无不向人们展示出坚硬、挺拔的工业气质。区域的划分,若是以单一直线分割会让空间布局变得压抑,于是本案采用自然动线引导,加以空间整体的可控性,将整个咖啡吧空间的分布变得错落有致。
    确立工业气质后,在材料的质感表达上,尽可能地做旧,以求更适应其风格。锈蚀肌理的铁具,油漆后被岁月摩挲出原木纹理的圆桌和方桌,光滑的棕色牛皮沙发和座椅,摇曳的烛形灯、工业灯和煤气灯,直接外露的工业管线,无不显露出工业时代直接与淳朴的叙事话语。为了烘托出咖啡吧的氛围,墙面使用艺术家授权的多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复制品,大大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设计若一味追寻、逢迎市场的喜好,纵然会流行一时.但也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若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与项目诉求结合在一起,多 一些思考,更多关注受众,这样的作品才鲜活、生动、触及人心,并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诗意的栖居少年时,喜欢古诗词,迷恋东方古典美学所营造的”意境之美”。时至今日,脑海里仍飘有悠悠词曲,设计有时是否也应该表达出文化的归属。
  “海棠壹品”是永川一处别墅楼盘售楼部,初读其名,便有一种莫名的美感,海棠,忧伤而美丽,在东方诗词中孤独地绽放。于是接手此项目时,便构思着如何在这个项目中融入更多的东方古典元素。
     除海棠外,竹与茶也是古典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符号,而永川滨水之丰富,也是当地特色,于是在空间中,海棠、茶、竹与水多次出现。本案也将东方文化和新东亚建筑融合,于是在设计中可以见到豪迈坚挺的通道,现代风格的金属大门,精心雕琢的海棠形状的灯具,甚至可以从摇曳的灯影中感受到清风扶竹和淡淡的海棠香。而进入不同区域,在保证总体风格和谐一致的基础上,每个空间也各具特色。然而竹秀于林如何立与楼宇之中,海棠芳香如何渗透钢筋水泥?商业项目如何与传统文化做更好的结合,设计者如何对商业做更少的妥协,这还需更多的探讨。
     追寻平凡的路标商业化,是每一个设计者可能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无论是“味道重庆”中餐厅,还是SO.SO咖啡屋,作为设计者,皆未一味迎合,而是努力地通过融合与删减,力求于新的创新与构思,这一阶段,是艰难的探索的阶段。
  而在最近的新作品“观澜湖手艺工场”中,有幸得到了新的启迪。也许,当室内空间的功能十分明确时,装饰本身或许已经变得并不是特别重要,无声胜于有声。于是,在“手艺工场”的设计中,不再一味追求装饰的美感与特点,而更关注入的感受,尽可能地让进入手艺工场的人感受到生活。

    生活不乏高雅,但更多的是平凡,于艺术中,我更喜欢用“质朴”这两个字,所以最终选用“质朴”作为空间构建的基调,使初到“手艺工场”的人能够感到轻松、愉悦。在“手艺工场”的入口处,放置已经成品的各种生活物品,常见的器物可减轻初到此处的人对此地的陌生感,生活的细节和品质,一下子就拉进了体验者和这座手工场的距离。手作体验区,旨在让人重温“动手”带来的生活乐趣,劳作本就是人类生活最直接的体验,体会劳作的乐趣就是感受生活的乐趣。整座空间的设计,皆是为了“体验生活”而服务,LOFT风格构建了最适合展示和手作的空间,让“手艺工场”在观澜湖这样的高端区变得别具气质:休闲、和谐且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而这也不失一种对“质朴”的描述。更多精彩内容订阅现代装饰...

内容摘自《现代装饰》,更多内容请订阅《现代装饰》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