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基诺族还比较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村寨以血缘氏族为内核,长老由各氏族的年长者担任,其中卓巴为长老之首,只能从村寨中历史最悠久或最有势力的氏族中产生,掌握着村寨祭祀和节庆使用的母鼓。
尹绍亭80年代初就在基诺族村寨中做田野调查,他的老师杜玉亭先生更是在这里做了数十年的研究,是诺基族的主要识别人。
因为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基诺族村寨四周分布着轮休地,郁郁葱葱的护寨林把杆栏式的房屋包裹其中。村寨大家族设有共同生活的长房,由父系小家庭组成,房中央有凡个火塘即表示有几个小家庭。
亚诺寨是保留长房最久的村寨,1984年尹绍亭在亚诺寨见到的最后一座长房,有6个火塘、10个房间,1985年再去时已被拆除。
村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
“基诺族长老‘沙车’,是当时还健在的几位长老之一,他懂得各种祭祀程序,会念祭祀神灵、祖先的祷文,这些正是基诺族的核心文化。他忧心忡忡地找到我们,问我们该怎么办,传统文化丢得太多了,年轻人不会说本民族语言,不穿民族衣服,仪式也没有了……”
是沙车长老最早提出要建—座仪式房,发挥传习馆的作用,将本民族独具的口头传承文化、节日文化、祭祀礼仪、伦理道德、热带山林生计文化教给年轻人。尹绍亭则想得更远。村寨保护不是复原、修复几座建建筑的老调重弹,更应把保留整体地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摆脱贫困等实际问题考虑进去,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一不把村寨当作人工建设的文化展馆,而是作为活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结合体,特别强调村民主导:建立村民管理的文化中心,依靠村民发掘、整理其传统知识并建立传统知识资料馆,建立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制度……这个概念被称为“文化生态村”。
1998年,生态村项目在巴卡小寨正式启动,尹绍亭组建了有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间艺术、博物馆、建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项目团队,常驻村寨的有十多人,和村民一起分析村寨资源、制定建设计划。“全村人一起修路,修整村舍,听说要建博物馆,这家出一点砖,那家出几根木头,几天就按传统建筑方式盖好一间房子。博物馆里没有展品,便每家拿出一点东西。”博物馆按照基诺族大长房的方式建成,从刀耕火种到采集狩猎,从祭祀到生活用品,每件物品都铺陈着生活的痕迹,都是小寨村民的生命体验。这间有兰主的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座单一民族的乡村博物馆。
基诺族妇女擅纺织,村民提出举行一个纺织比赛。比赛的火热程度超过预期,基诺族大大小小15个村寨!:选手都赶来了,进行基诺族纺织技艺的比赛——纺纱、纺线和刺绣。基诺族村民对纺织的过程有很诗意地描一三,从种棉花开始算,“四五月份,等到—种叫‘唧唧索’的蝉叫了以后开始种棉花,用植物乡醚j鲐棉线染色,比如黄色,用—种叫作‘humi’的植物的花,每年10月开花,把它采回来和棉线—起煮,再叩上酸性物质质和盐。
妻基础的布料是砍刀布,白色,因为我们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穿着白色的衣裙,戴着白色的三角帽……”90年代,基诺山寨的年轻人都已不穿本民族衣服,但纺织却从未波抛弃,基诺族女还设计出领带、百褶裙式样的服饰。更多精彩内容订阅中国旅游...
内容摘自《中国旅游》,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旅游》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