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村:恢复传统文化的真意

    晚无事就坐在火塘边上,老奶奶唱着民歌,爷爷拉三弦,年轻人聊天,火塘噼里啪啦……”2005年基诺族最后一次进行刀耕火种,基于这种生产方式发展而来的基诺族文化,不再以此为载体。生态村吸引来了游客和调研者,但巴卡小寨的旅游发展得并不顺利。不过基诺山文化生态村的建设让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得到了广为传播,之后南碱村在其经验上成立了自己的乡村博物馆,按照当地傣族的传统土掌房建成,有生产生活用具,以及服饰、刺绣、宗教祭祀用品等。这间乡村博物馆是目前发展得最好的。

仙人洞村是彝族支系撒尼人的聚居地,也是生态村的第二个试点。村子位于“世界最大岩溶湿地”普者黑境内,本身就是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的一部分,风光极美。
    生态项目团队进入卡寸子时,村民还以打鱼为生。团队对村寨进行了规划,设计了中心场地、入口,并对民居进行测绘。村中保留土基墙、青瓦的木头房,每间有三隔,耳房是一间凌空而架的小阁楼,是姑娘们的“花房”。
     仙人洞自撒尼人性情开朗活泼,夜晚无事总爱一拨一拨凑在谁家唱歌跳舞。爱热闹的天性,使当地人对旅游开发的变化适应得很好,现在的歌舞表演基于唱跳的既有传统,村寨表演队也有根据原来的唱跳小团队来划分。
     建没生态村,仙人洞的毕摩想恢复祭祀。彝族祭祀的神灵名目很多,祭祀要到相应神灵所在的地方去,包括山林间、住宅边、居室内。“文革”时期神灵祭祀处尽皆被毁,如今连毕摩都不知道他们的水神、山神、牛神、火神、石神长什么样。毕摩提出让项目组给他们画一画,而项目组也不知道这些神确切应该长什么样,只好参考彝族神话和史诗试着画出来,不想毕摩和村民都很满意,认真地按照过去的时间开始祭祀项目组所绘的神灵,即使开发旅游之后,也坚守着禁止外人进入祭祀场地的传统。尹绍亭说:“这件‘假戏真做’的事让我们感到很有趣。它的载体是不是本来的,是创造的,但意义去p恢复了。
    仙人洞村自己举办赛装节,周围不同民族的寨子都来参赛。“有一次,和我们同去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服饰专家,平时也在巴黎的秀场上当评审,到了赛装节,一时兴起说也来当个评审。就这样,彝族、苗族、壮族的队伍,在仙人洞大广场走了—场国际时装秀,这场秀的最佳服饰奖评给了仙人洞村的老年组,在巴黎见惯最时髦衣饰的评委说,他们的服装都是手工制作,传统才是时髦。”
     在生态村的5个试点中,因为自身的特点,仙人洞村得以兼顾化传承与旅游,至今发展情况不错。月湖村和南碱f寸也都保留了自身的文化持质。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村民们在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依然说本民族的语言,穿本民族的服饰,遵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按本民族的规矩力、事,沿袭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

    云南生态村的建设已有十几年,其间也有很多让人“恼火”的事。现在乡村保护与建设十分流行,作为“过来人”,尹绍亭认为,乡建应该注意年轻人的文化传承,提高文化自觉;同时不要过度强调旅游,最好协调各方意见形成一个整合平台。更多精彩内容订阅中国国家旅游...

   内容摘自《中国国家旅游》,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国家旅游》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