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情报保障工作颇有建树,在情报收集、分析、利用和执行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情报的准确性、深入性和预见性极强,凸显了情报工作战斗力效能转化优势。出色的情报工作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对此,毛泽东曾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仗,我们是隔着玻璃杯押宝,看得准,赢得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红军在长征中情报工作的确出色。红军在装备与侦察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如何成功夺取情报工作的主动权,又如何将情报信息转化为战斗力效能?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打赢现代化信息战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出色的情报工作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长征胜利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红军在长征中全面掌握战场和对手的情报,并形成了相对优势。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情报工作,进而在长征中,充分发挥情报战斗力效能,确保了长征战略转移的最终胜利。
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
情报工作为红军长征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保证。长征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战略决策的正确与主动权的夺取,都是建立在全面、准确的情报基础之上。红军决定开始长征,就是因为掌握了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的全部情况。1934 年10月7日,红军得到国民党准备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的情报,临时中央经过对敌人“铁桶计划”和当时敌我态势的分析,深感中央根据地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于是紧急做出决定,发布了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使蒋介石精心打造的计划完全落了空。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军队已经在湘西设下口袋阵,企图把我军围歼于去湘西的途中。在得到敌人的战略企图后,毛泽东、周恩来便以破译的敌军电码为根据,主张进入敌军力量空虚的贵州,这才使中央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红军进入贵州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向我军包抄进逼,企图消灭我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为了打破敌人的计划,中共中央原定在川南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与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得到蒋介石重兵合围红军的情报后,毛泽东根据敌军兵力部署与调动的具体情况,指挥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改变了原来北渡长江的路线。随后,我军兵临贵阳,直指昆明,胜利渡过金沙江,完全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川黔边境的阴谋,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从渡江北上的战略抉择到巧渡金沙江实现战略转移的过程,红军都是在随时掌握敌军兵力部署的情报信息基础上实现的。甚至长征最后落脚点的选择,也同红军对情报信息的充分收集与利用有关。红军到达哈达铺后,通过地下渠道获取了一份天津《大公报》,使党中央、中革军委对时局和陕北的情况有了最新的了解,从而坚定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确定在陕北的决心。不难看出,红军在整个长征中战略转移方向的不断调整变化,并落脚陕北,始终都同红军全面掌握战场和对手的信息并形成相对优势紧密相关。
情报工作为红军长征实现战场的机动灵活创造条件。准确的情报信息对战场上部队的机动灵活十分重要。在掌握敌方军队部署的情况下,部队可以提前进入预定地点,从而获取战场决策和作战行动的优势。红军长征中依靠情报实现战场机动的案例不胜枚举。四渡赤水就是红军运用对敌情的充分掌握,成功实施的一次典型的战略性运动战战役。此役中,红军之所以能够纵横驰骋于黔、川、滇边界地区,在敌人重兵之间巧妙穿插,把蒋介石的军队调来调去,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完全是建立在情报信息准确、及时的基础之上。如二渡赤水,是因为红军破译了龙云的《作战方略》电令,得知敌人正企图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军委分析了形势,认为敌人包围圈最薄弱的是黔军王家烈部,因此,才出其不意,二渡赤水,向黔北地区进攻。中央红军由此从敌人的空隙穿插出来,将十倍于红军的敌人抛开,争取到了作战的主动权。三渡、四渡赤水,也同样是因为明悉了敌人作战意图后,实行了机动灵活的战术。在渡金沙江时, 情报的充分运用也起了关键作用。红军在离金沙江还有3天行程时,敌人追兵离红军只有1天的行程,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红军得到情报,敌军师长为了保存实力,在原地等了1天, 又向回走了1天, 这样就和红军的距离差了6天,于是红军就有时间把一军团从龙街渡、三军团从洪门渡都调到皎平渡顺利渡江。由此可见,当年红军对战场变化了解得非常清楚,确实是全面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情报信息。长征中,红军正是通过情报信息成倍地提升了各战斗力要素的效能发挥,实现了控制战场和战争的进程和主动权,而这正是长征战略转移成功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容摘自《军事文摘》,更多内容请订阅《军事文摘》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归杂志社及原创作者所有,杂志导读是为了更好的向用户展示期刊精彩内容,让用户了解期刊,订阅期刊,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在核实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